首页
浅谈化妆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

引言

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的要求,当地的卫生检测局就化妆品各成分作出检测,判断微生物的含量有无达到指标。微生物既有它好的一面,亦有它威胁性的一面。超标的微生物含量无疑会破坏产品本身的元素,同时也会侵害人的身体健康。倘若检测方面的灵敏度不够,那么在微生物的检测方面则存在检测不出真实情况的可能性。因此,不断地改善其检验方法才能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要求,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一、化妆品微生物指标要求

通过对各化妆品微生物含量的检测,由大量数据归纳出其中影响微生物指标的主要因素。据各大数据显示,广东、山西省等的城市卫生报告检测出微生物的指标合格率为85%~98%之间不等,而其中细菌所占比例为85%~94%,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98%~99%。在不合格的样品检测中,实验人员普遍发现微生物合格率较低的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上,其他产品上偶有发现粪大肠菌群、绿脓杆菌的指标不符合的情况。由此不难概括出细菌总数在化妆品微生物指标上有极大的影响力。

二、化妆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2.1 样品材料

首先挑选出无防腐化剂和含防腐化劑的化妆用品,从中分别取样,并将它们标记以示区分。再其次选用在水里繁殖的粪大肠菌,最后选择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规格。将它们放置在避光干燥的环境中加以保存。

2.2 样品培养

将选好的样品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粪大肠菌分别取样放在含有肉汤增菌的培养皿中,再将培养皿置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长达24小时,之后将其放入化妆品中。一方面,对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化妆样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测,并将其置于37度培养箱中24小时。另一方面,按照一定的比例稀释粪大肠菌,再往里面加入相应的试剂置于44度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

2.3 检验方法

在用相应的仪器检测样品的各情况前,先将上述挑选好的样品材料放置在培养皿中。具体放置如下: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放置于含卯磷脂等的元素的环境中,再将粪大肠菌分别与普通乳糖胆盐和卯磷脂、吐温的乳糖胆盐充分接触,视情况掌握好样品培养的时间。在准确登记后,编写样品序号,按要求尽快检验。在检验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微生物的再污染及扩散。最后,用观测工具点数菌落数。

三、化妆品微生物检验改善

3.1 细菌总数的对照改进

为减少化妆品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增强测量菌类数目的准确性,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原有一个空白对照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这样可以更加接近地反映细菌数目的真实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空白对比的个数与实验样品的每一个稀释度测量的平板数量保持高度的一致,控制住了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更进一步地缩小了误差。

3.2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对照改进

与上述细菌总数的对照改进的目的一致,均是为了准确测量其数目。霉菌和酵母菌种数繁多,此外,它们培养时间易比较长,很容易在培养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污染侵害。在设置空白对照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对比出异化的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的所在,改善相应的配置情况,提高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3.3 检验细菌培养基的改进

据河南省份发表相关卫生项目的检测报告显示,在对微生物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实验人员发觉细菌总数的测量结果浮动比较大。细菌总数的结果的浮动归咎于实验过程中一些未知的影响因素带来的误差。实验人员经过一系列的排除调查,得出一致的建议:向样品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TTC溶液,达到显色的效果,来控制测量的准确性。样品中的各种菌落遇到TTC溶液就会显示为红色,而化妆品溶液则不会,这样一来便控制住了干扰因素,同时也方便了对样品中菌落数的测量。

3.4 检验结果报告的改进

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控制是不够的,之后数据的处理也是尤为重要。举例来说,粪大肠菌的检测有检测出及未检测出之分,其对应的阴阳两性,而在实际数据处理过程中,则一般默认第一种情况反映检测的情况。再拿另一个例子来说,菌落总数的测量的规定,两个稀释度测量的平板上分别有1和0个时,通常在5、10、以及小于10cfu/g·ml中默认为10cfu/g·ml,实验工作者也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结果得出这样的估测规定。因此,对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在检验改善的过程中值得拎出来一提。

结语

微生物对化妆品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化妆品本身的产品质量,还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所以,严格控制微生物在化妆品中的含量对保证化妆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化妆品中是具有很多的营养成分,足以提供微生物的繁衍生长,这类微生物对环境的抵抗能力比较强,极易在产品的生产中造成污染。在《化妆品卫生规范》的指导下,各省份需对化妆品样品进行严格的检测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陈光华.广东省化妆品卫生监测报告[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5.

张凡非.化妆品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

童贵忠.化妆品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7.

上一篇 出租汽车行业管理与改革设想论述
上一篇 出租汽车计价器使用误差测量不确定度之浅评
本方链接: 1003/article/show_3161.html
PRODUCT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