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大力推进高校的电子校务建设,已成为高校转变管理职能、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下更好地开展办公室工作提出了见解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管理 办公室工作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互联网已成为如水、电、石油一样的经济社会运行基础设施、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国际竞争的战略工具。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发了人们的思维,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推动了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共十九大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提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1]。高校如能积极探索“互联网+”办公室工作管理新模式,必将有效提升其管理水平和效力。
一、当前高校办公室工作管理模式:松散与孤立
当前,高校的管理系统均为面向部门的局部开发,没有共享的应用架构和共享的技术架构,必然存在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只考虑部门内的科室,无法实现部门间的综合处理,难以实现各部门的协同工作。从全校整体业务来看,办公室工作的管理模式必须从集中、共享、协同的定位出发,融入先进的协同管理理念,对办公室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和处理,有效消除部门、学院间信息处理的松散与孤立,有效提高校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一)发展缺乏统一规划
高校办公室工作模式的建设本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由于教育投资的不连贯性,造成信息化建设的不连续性,再加上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关系相对较松散,导致在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时容易缺乏统一的规划,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分别登录进入访问,缺乏统一的访问资源和应用的接口。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信息缺乏有效共享
高校办公室工作本应是有机的整体。但由于大学自身处在教育改革的变革时期,应用系统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群研发完成,缺乏全局的系统规划。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还依赖于落后的低效率的信息传递方式,使高校校务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另外,个别系统虽然运行在联入校园网的计算机上,但自身运行模式却是个人计算机模式,难以完成与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对整个校园网应用系统的效率和准确性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应用缺乏有效集成
高校的办公应用系统应该是有机的整体。同样由于前面所述原因,以及应用系统可能采用不同的软件平台进行开发,加上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各应用系统间缺乏集成。同一个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有时需要人为处理,缺乏有效集成。
二、“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的办公室工作:机遇与挑战
(一)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校务建设能有效推动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的发展和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适时启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校务,能有效促进高校行政职能转变和发展,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促使高校行政管理职能由管制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服务型”学校行政管理体系是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或管理者平等地对待教师和学生,爱护、尊重和关心师生;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做到公正、透明和公开,最终达到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质量和效率、简化程序的目的;体现大学精神,重视教职员工对高校管理与决策的参与,为教师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使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2]。电子校务的建立是使管制变为服务的必然,电子校务的特点就是服务师生、方便师生。
高校应抓住“互联網+”契机,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职能,达到较高的服务水平,最终使得师生通过新时期的电子校务系统,在不用花费太多精力的情况下,便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办理事务并得到办事结果;各级领导及行政人员可以随时通过网上办公而不仅仅局限在办公室办公等。
2.促使高校行政管理更加高效。在传统纸质办公条件下,大量行政事务需要领导通过纸质表格进行批示。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和规范性差,相应出错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通过电子校务的运用,工作业务流程更加清晰,进而更好地明确工作责任人和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