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服是一个学校学生整体精神面貌和集体荣誉感的外在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校服代表着学校的风气、形象。针对中国校服创新这一问题,笔者进行具体的研究,对国内外校服发展以及中国校服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校服创新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校服 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1校服发展的历史
1.1中国校服发展的历史
在中国学校学生统一着装,已有一定的历史。孔子授学,均要求学生青衣青帽;近代“五四运动”时学生们穿统一服装,留学生头,戴学生帽,意气风发,同仇敌怅,树立了百年不倒的“五四青年”学生形象。而中国早期的文人墨客则是通过裹头的头巾来表明身份。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掀起了创办近代学堂的浪潮,先后创建了军校、技校、医校等多种不同科目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校方发给学生统一的衣服、帽子、靴子。1993年4月1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将校服概念真正带入校园。
1.2外国校服发展的历史
在英国,多年来学生们穿着宽松的,式样、规范都十分讲究的、种类多样的校服。如:“蓝制服”、伊顿服、传统制服、童子军服、军校学员服、伊顿领等。如今这些早已存在的学校大多数在很久以前就取消了穿蓝制服而改穿较为时尚的服装了,只是保留沿用了这个名字,但为了某些特殊场合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旧一直保留着“蓝制服”。
日本的校服早在1873年就已经出现,1886年教育部正式发出指令统一高中校服。日本的明治年代的校服以和服为基本式样,男生佩戴帽子。高中男生的军训服装参考了欧洲的军服,参加训练的男生穿着欧洲的海军式的制服。1910年深蓝色的西装深受高中男生的喜爱、与之同时的校服的色彩还采用了军队的战斗服装的色彩—卡其色。此时女生的服装仍以和服为主,在此基础上水手服的影响得到了扩大和蔓延,并进一步得到了女生的欢迎,校服逐渐改进。20世纪60年代女生校服以深色为主,领子采用水手领,下着裤子。70年代开始,女生校服强化了水手领,下着百褶裙。
2中国校服存在的问题
2.1款式单一,颜色单调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校服款式陈旧、面孔单一,不仅谈不上时尚化,甚至连合体都做不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国内的中小学生校服大都被设计成运动装。虽然运动装随意、灵活和自由,但是不分场合的千篇一律却带来了服装本身意义的模糊和功能的畸变。在很多学校,校服款式统一,未能体现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校服式样缺乏美感,学生穿上后常常是圆鼓鼓、松塌塌;校服款式少,一般只有夏冬两套或夏秋冬三套,一件运动装学生从早穿到晚,从冬穿到夏,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同时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校服的尺码只有特大、大、中、小四种,学生穿上常常不是衣短裤长,就是衣大裤紧;校服的色彩单调,大多是白、蓝、绿、红等颜色,不能满足学生对美的心理需求。
2.2质量不高,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校服属于制式职业装。目前,我国尚未制定职业装质量标准,因此校服的质量就很难保证。现在的中小学生校服大多采用涤纶面料,这种面料易起毛起球,易产生静电,手感差,透气性差,穿着效果极不理想。
许多校服加工企业,将校服看作低档的短期赢利产品,忽视校服的质量要求:面料生产采用传统工艺,不注意产品的安全性,生产中所用的有害物质难免有残留;特别是使用的非环保染料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染色牢度差引起的掉色、褪色等又加重了服装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迹缝处纸裂、服装标注的纤维含量与实际不符也是校服产品常见的质量问题。另外服装制作工艺不精良,断线、开线、布面不平整、钉扣牢度不够等屡见不鲜。这样,中小学生校服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2.3价格偏高,颇有怨言
目前市场上中小学生校服的价格偏高。一套夏装要卖七八十元,一套冬装要卖一百多元,一个学生起码要买夏装、秋装和冬装各一套,这对许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另外,在校服推销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回扣和红包问题,这也是导致校服价格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中国校服创新的原则
3.1审美性原则
校服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喜好以及社会的认可,这样才能保证校服受到学生的喜爱。校服的设计,通常要简洁、朴素,而且要青春时尚,当学生穿着时可以带来良好的身心感受,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另外,校服设计要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美感修养。
3.2实用性原则
除了美观性,校服的设计也要注重实用性,尤其是校服的面料應当以舒适、耐穿为主,因为学生的运动量较大,所以校服需要具有较强的磨损胜,耐磨、耐脏是校服实用性的基本要求。
3.3人性化原则
校服的设计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学生发育期成长快、运动量大等特点,替班校服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