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在大二班(实验班)与大一班(对比班)各选取幼儿20名,把多项组合玩具及操作性学习方式在实验班数学领域中加以运用,一学期后,考察实验结果,结果表明:总体上,实验班幼儿与对比班幼儿在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操作水平及操作能力上差异显著,这说明,多项组合玩具及操作性学习方式在大班数学领域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操作;学习方式;大班幼儿;数学;作用
一、 前言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单纯的用眼睛看,并不能解决知识内化的问题,即使用语言表达一下,也不能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幼儿在相当程度上还要依靠直觉行动进行思维,需要实际操作物体,对物体施加动作,经过反复的摆弄和探索,把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智力的操作,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头脑中进行,解答那些需要逻輯思维的问题,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发展数学能力。
二、 问题提出
我们以往数学教学,操作活动的类型多是验证性操作活动。惯例的操作是这样进行的:操作前教师要进行简单的讲授,把操作的内容先交给幼儿后,再让幼儿进行复习性的操作,在操作中再现教师的传授。如:教师在讲解数的组成时,先是教师讲解、演示、归纳这个数能分成几和几,有几种不同分法,再让幼儿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操作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多是集体操作形式,以班为单位,按照同一教学内容,使用统一操作材料、同一操作方式、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操作活动。
三、 研究方法
(一) 被试
实验班:从燕山大学幼儿园大二班抽取幼儿20名(男孩:10名;女孩:10名)
对比班:从燕山大学幼儿园大一班抽取幼儿20名(男孩:12名;女孩:8名)
(二) 实验材料
1. 测量材料
多项组合玩具、各种图形
2. 教学材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大班教材数学领域部分及自编教材。
(三) 测量方法
活动设计:前测:穿项链、图形二等分、5的分解
后测:接下去铺什么、图形拼摆、8的分解
(四)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利用excel电子表格录入数据,并用spss11.0进行分析
四、 结果与分析
(一) 结果
检验结果:
因为,实验班和对比班,在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中的穿项链和幼儿操作能力中的5的分解上有差异,所以检验两个班在前后测之间差值的平均数是否有差异。
方差分析结果:
配对1,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有差异,F(1,32)=36.565,P<0.001;
配对2,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有差异,F(1,32)=74.188,P<0.001;
配对3,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有差异,F(1,32)=31.906,P<0.001;
配对4,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没有差异,F(1,32)=3.946,P>0.005;
配对5,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没有差异,F(1,32)=2.256,P>0.005;
配对6,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有差异,F(1,32)=5.015,P<0.005;
配对7,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有差异,F(1,32)=17.277,P<0.001;
配对8,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有差异,F(1,32)=104.390,P<0.001;
配对9,一班和二班在前后测之差上有差异,F(1,32)=43.853,P<0.001;
(注:配对1、2、3,测查幼儿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情况;配对4、5、6,测查幼儿操作水平的情况;配对7、8、9,测查幼儿操作能力的情况。)
(二) 结果分析
总体上,实验班幼儿与对比班幼儿在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操作水平、操作能力上差异显著。这说明多项组合玩具及操作性学习方式在大班数学领域中起了明显的作用。同时结果中配对4和配对5方差分析结果没有差异,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可能性的分析,一种可能:量表中幼儿操作水平项目可能存在测差的不是幼儿本质性的东西,量表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另一种可能性:在前测时,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幼儿在前测时没有在同一水平上,可能对比班幼儿操作水平好于实验班幼儿操作水平。
五、 讨论
(一) 幼儿操作兴趣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实验中,多项组合玩具的投入和操作性学习方式的运用,博得了幼儿的喜爱,渐渐的幼儿喜欢数学了,而且感到学起来很轻松、很愉快。多项组合玩具的多功能性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很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去操作、去探索,学习兴趣也随之浓厚起来。
(二) 促进幼儿思维灵活性、变通性的发展,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实验班的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幼儿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出多种答案。例如8的分解活动中,实验班的幼儿找出8的各种分解方法,发现了递增、递减和交换的规律,并能用符号文字表达正确的答案。在幼儿表达自己的答案时,小石头把8分成1和7,还画出了“一个小朋友跳舞,另外7个小朋友观看”的画面;苗苗把8分成2和6,画出了“2名老师和6名小朋友做游戏”的图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