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家庭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大部分的幼儿在各自家庭中都处于一个“小皇帝”的地位,初次进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时,他们的个性依旧比较明显,因而幼儿之间互相打闹、争抢的现象屡见不鲜,尤以争抢玩具为主。本文从幼儿互相争抢玩具的主要原因入手,对如何改善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幼儿园;争抢玩具;个性;教育策略
一、 引言
展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项最基础教具就是玩具,由于玩具数量有限等客观原因的存在,争抢玩具的问题便随之产生了。这一次又一次的争抢行为其实恰是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表现,也是他们不懂得分享,不善于合作的具体体现。而分享品质的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园区活动中、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幼儿体验分享,学会谦让。
二、 幼儿之间互抢玩具的主要原因
幼儿之间互相争抢玩具的主要原因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幼儿园方面;第二是家庭方面;第三是幼儿的主观方面。
(一) 幼儿园方面的原因。幼儿园提供的玩具数量与幼儿数量之间比例不和谐,在玩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就极容易出现玩具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从而导致幼儿之间互相争抢。另外,由于幼儿之间互相争抢的现象太过于常见,很多幼儿教师在解决该问题时都过于简单,甚至是忽略这一问题,因此便助纣为虐。
(二) 家庭教育原因。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大部分的幼儿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幼儿在长期的溺爱氛围中,养成了“自私”“独占”的坏习性,他们主观地认为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占为己有是理所当然的事。如今,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独享家中的所有资源,因此大部分的家庭缺乏对幼儿独占欲望的矫正,更多的是顺着幼儿,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
(三) 幼儿自身方面的原因。幼儿的年龄较小,见识较为浅薄,可以说在心智上幼儿们宛如一张白纸。在没有进入幼儿园,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之前,幼儿做任何事都仅跟随自己的个性和主观思想,从而做出“随心所欲”的行为。也就是说,幼儿之间争抢玩具是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势必会发生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则会在幼儿接受教育后慢慢得到改善。
三、 幼儿争抢玩具现象的教育策略分析
针对以上三个主要导致幼儿争抢玩具的原因,笔者对其提出几点教育策略,以供参考:
(一) 善用教育方法,规避客观原因
增加玩具的数量显然是减少幼儿之间互相争抢玩具现象的方法之一,但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另外,很多幼儿园无法克服玩具数量短缺的客观原因,因此幼儿园应该转换教育理念,从教育方法入手,以弥补玩具数量有限而引起幼儿争抢的漏洞。第一,幼儿教师在展开活动时,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或者为幼儿定位好在游戏活动中的角色,从而针对角色发放玩具。比如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可以将全班的幼儿分为若干组,每组四个幼儿,每个幼儿分别充当爸爸、妈妈、女儿和儿子,并将爸爸的“手机”、妈妈的“厨具”、儿子的“小汽车”以及女儿的“芭比娃娃”分别发放给幼儿,让幼儿用自己手中的玩具扮演好自己的游戏角色,从而避免了争抢玩具的现象。第二,在幼儿争抢玩具现象发生之后,幼儿教师应该要先了解是幼儿之间互相争抢,还是某一个幼儿单方面争抢,以及争抢玩具的具体原因。并用亲切和蔼的语气替代严苛的批评,热诚地引导幼儿认识“争抢”行为的错误性,并为幼儿灌输分享的意识。第三,在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的同时,鼓励和表扬幼儿,从而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二) 善用日常教育,引导幼儿学分享
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也从反方面反映了幼儿不懂得谦让,分享意识薄弱的现象,因此想要从根本上减少幼儿争抢玩具的行为,幼儿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幼儿们学会谦让与分享。幼儿教师可以善用日常生活,在点滴中处处引导幼儿懂得谦让,循序渐进影响幼儿的思想,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自私”心理。比如,可以经常给幼儿讲一些谦让的故事,让他们在听故事中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理解谦让的可贵性。另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因此在幼儿玩玩具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你可以将玩具分享给我玩吗?”为幼儿灌输“分享”的意识。第三,幼儿教师也可以设计分享游戏,如“做客”游戏。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组,其中有“爸爸”“妈妈”“幼儿”和“幼儿的同学”,当“幼儿的同学”到家里做客时,扮演家长的幼儿们要懂得分享家里的小饼干,招待客人。
(三) 善与家长沟通,双管齐下促成长
家长溺爱孩子是社会上最普遍的现象,而大部分的家长并不知道“溺爱”是幼儿争抢玩具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教师在幼儿园循序善诱地教导幼儿,而幼儿回到家后却依旧是那个随心所欲的“小皇上”,那么幼儿园的教育显然起不到任何效果。因此幼儿园必须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当然,幼儿在园区内的表现,家长并不能直观地了解,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孩子的缺点,幼儿园可以用录像的方法记录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