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其未来能源需求量对制定能源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43亿吨标准煤当量,其中煤炭占64%。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以及当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都将不断增加能源消费量,最终会对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施加压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碳减排目标。这意味着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进而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因此,从政策角度研究中国能源需求的潜在范围势在必行。
基于1995-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考虑模型不确定性、区域异质性和相依性对能源需求预测是有效的。东部和中部的能源需求在高速和低速发展情景下均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将使得全国能源需求持续增加。目前,江西省省会城市南昌属于中部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能源消费迅速增长。面对能源问题,应当削减部分能源密集型产业以提升能源效率,且发展可再生能源也至关重要。
一、发展前景
(一)能源优势
南昌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濒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南岸。自然资源有以下四种:土地方面,耕地面积 21.0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98万公顷,占90.2%,在有效灌溉面积中,旱涝保收面积15.57万公顷,占82.0%;水资源方面,全市年均产水量为 66.25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61.53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为51.42亿立方米,还原水量为4.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14.97亿立方米,水资源蕴藏量为7.27万千瓦,可供开发的资源为2.45万千瓦,占蕴藏量的33.7%; 森林方面,林地面积 1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7.1%,活立木蓄积量220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矿藏方面,以非金属建材矿为主,兼有燃料、矿泉水等各类矿产 28种,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8处,已发现矿点、矿化点100处,尤以建筑用砂、砖瓦粘土、饰面石材、石灰石和矿泉水等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以上可以看出,南昌土地、水资源比较丰富,而动植物和微生物正蕴含于其中。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南昌,较适合的新能源是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据估计,每年地球上仅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生物质总量就达1440~1800亿吨( 干重 ),其能量约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总能耗的3~8倍。但是尚未被人们合理利用,多半直接当薪柴使用,效率低,影响生态环境。现代生物质能的利用是通过生物质的厌氧发酵制取甲烷,用热解法生成燃料气、生物油和生物炭 ,用生物质制造乙醇和甲醇燃料,以及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能源植物,发展能源农场。
(二)政策优势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将其作为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了国家能源发展的基本政策之中,先后签署了《里约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公约,颁布了《中国21 世纪议程》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在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并提出要实行优惠的财税、投资政策和强制性市场份额政策,鼓励生产与消费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出台了一些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的发展。
十九大会议中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呼唤环保建设的今天,无污染的生物质能将会成为热门的能源,为新农村建设带来经济性和环保性的双效收益。总而言之,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它的应用对于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环保工作的进行,而且产能的原材料数量多,分布广,有部分原材料还起到了变废为宝,回收利用等,加大应用生物质能的力度,能够促进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
二、推广措施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将坚持现代农业建设与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与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多种开发利用形式相结合,立足现有农业资源,依靠科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合理规划,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创新机制,建管并重方针,加大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力度。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达到4000万户,年产沼气总量可达到155亿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107万吨,可以替代3410万吨原煤,使适宜农户普及率达到28%(全国适宜农户约1.46亿户),到2030年力争使适宜农户普及率达到80%,基本普及农村沼气。
(二)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气化和固体成型燃料
有条件地区继续发展秸秆生物气化技术,为农户提供清洁能源。目前在全国100多个村进行示范推广。秸秆固化成型技术,近期将以农村居民炊事和取暖为重点,加快试点示范,逐步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改变农村用能方式,提高资源转换效率。
(三)试点发展生物液体燃料,开展能源作物原料基地建设
根据中国土地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利用荒山、荒坡及盐碱地等约2亿亩土地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