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系统实施,不仅能满足中小学生身体成长所需的体育运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团结协作、遵守社会道德等良好品德作风。然而,由于体育大课间的领导组织、活动设计和管理评价等工作问题,导致体育大课间活动效能不高并存在安全隐患。为此,需进一步构建大课间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提升活动规划设计水平和加强工作管理评价措施。
关键词:大课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1-0025-03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各地学校为了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关于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规定,对课间操进行创新和发展而形成的新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已逐步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窗口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系统实施,不僅能提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需的基本体育运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团结协作、遵守社会道德等良好品德作风。然而,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活动经验总体不足、各地实施差距较大,致使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整体效能低下。只有进一步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才能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广目标和活动愿景。
一、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
1.体育大课间领导组织的系统性匮乏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否纳入到学校的领导范畴和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运行水平和发展状况。如果学校领导并没有进行管理分权或特定授权,只是依靠工作惯例或工作指令,往往会导致体育大课间处于散乱无序的领导缺失状态。这不但会带来体育大课间的工作推诿,还会直接导致活动效能低下,乃至发生意外伤害等安全事故。同时,学校体育大课间的领导状况和管理水平还取决于学校领导管理的组织设计。过多的组织层次不但会影响信息从基层传递到高层的速度和进程,还会因为各级主管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加入的个人认识和理解,而导致原始真实信息在逐级的取舍和补充中逐步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比如,有领导认为大课间进场活动时应该齐步走以强化纪律,而另一位领导则认为应该快速入场以增加体育锻炼时间。这样的不同认识和工作指示,必然会造成大课间活动组织运行的混乱。
2.体育大课间规划设计的操作性欠缺
体育大课间规划要充分体现目标统领下的价值平衡和资源整合。目前仍有很多学校因为对大课间活动缺乏组织领导和规划设计,从而导致大课间活动处于自由散乱状态。比如,有的学校因为社会上流行某种舞蹈便停做学生广播操,通过体育课和音乐课进行教学,继而在全校推广以舞蹈为主体的大课间形式;还有些初中将体育大课间作为体育中考的练习场,在活动期间只进行专项技能和专门体能的练习。这种表面化和形式化的大课间无序状态,恰恰说明了学校对于此项工作的规划缺失。此外,体育大课间设计是一个涉及到学校各项工作的专业活动,必须加以重视和科学设计。比如,在活动设计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彼此冲撞或被器材砸到。要充分考虑体育器材的使用效率,避免学生用大量时间去排队等待。要认真设计学生往返活动场地的路线,避免学生在进退体育场地时发生拥堵和踩踏。
3.体育大课间管理评价的发展性欠缺
体育大课间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必须纳入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管理效能。从评比争优到展示评奖,从过程控制到结果考核,从发展性评价到阶段性评价,这些评价手段的运用将对体育大课间的活动质量和有序运行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仍未充分认识到系统化管理的重要性,仍然简单认为单纯依靠体育教师的口头定性评价和日常随机管理,就能够确保大课间活动的正常运行和目标达成,这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负责任的管理缺失。这最终将导致体育大课间活动管理陷入互相推诿、互相指责和互相埋怨的状态。在体育大课间活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不但无法实现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磨砺精神的大课间活动愿景,甚至还会因为学生习惯于人群中公开化的散漫消极,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趋向形成不利影响。
二、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改进对策
1.构建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领导组织体系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体育大课间活动成为联系全校师生的公共活动平台。然而,由于大课间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牵扯到全校的学生资源、人力资源、体育资源等事项,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为此,从学校行政管理和工作运行的角度来看,体育大课间活动必须纳入学校领导的直接管理范畴,方能保证各项工作的平稳运行和有序开展。
首先,要建立扁平式的大课间领导组织机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设计应尽量采用校级干部直接领导体育组的扁平结构,特别对于办学规模有限和在校学生数不多的学校,采用扁平结构更加有利于大课间活动组织领导。因为,扁平结构组织的管理幅度较大,而管理层次较少,且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