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和学校的校名有关,付细霞偏爱“和”字,所以这所学校的家校关系经营也追求着与“和”字相通的大融合。
追溯浏阳市禧和小学家校融合背后的逻辑,付细霞敞开校门,让家长在课堂中、在与校长和老师的对话中,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推动其发展的核心价值,更是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同盟军”的有效途径。
付细霞告诉记者:“教育是复杂的,却又是简单的,因为一切工作最终都要以是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标准。这样看来,家校关系的经营实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不再是两张皮,让孩子们享受到了“5+2>7”的有效教育。”
探尋:爱看“学校周边地图”的校长
尽管起点平凡,但从踏上教学生涯的第一天,付细霞就显得“与大家不太一样”,在平凡中出点彩,是她的拿手好戏。
1999年,中师毕业的付细霞来到浏阳市龙伏镇新开希望小学任全校11个班的音乐老师,并兼任少先队辅导员。这是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虽说教学资源贫乏,但这个少先队辅导员却“长了一双地理老师的眼睛”,一天到晚考察研究“学校周边地图”。
走街串巷之后,她发现学校附近有一处“宝地”:晚清江南民居———沈家大屋。她开始策划起来:新学年到来,学校的班会课被她搬到了沈家大屋,全校几百名师生来到这里了解晚清民居特色与风格,并要住在那里面的孩子们讲一讲民居的构成以及身在其中的感受,让他们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几年后,付细霞来到位于浏阳市城郊的新兴小学担任校长,这是一所农村中学撤并后留下来的小学部,硬件不是特别好,师资年龄结构也偏大。如何突破?此时,她把眼光放到了当时的浏阳师范,于是上门结识学校领导,向对方提起希望学校的学生可以到她们学校去实习的事,对方一拍即合。由此,浏阳师范的学子会经常出现在新兴小学的课堂上;新兴小学的孩子们也会来到浏阳师范的校园里。在彼此碰撞中,不仅学生得到了提高,老师也得到了成长。
渐渐地,在她这里,善用资源不仅成为办好一所学校的出发点,甚至还成为无数办学难题的出口和解决方案。
无疑,付细霞一路走来并执着坚持的,正是“学校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以及学校要因地制宜,主动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社会资源,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从而实现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问学:家长不应是学校的异己力量
正是这样一位“于平凡处造奇景”的校长,2012年初到浏阳市禧和小学时,却显得“水土不服”。
禧和小学位于城中村,学校周边不是拆迁户就是外来务工家庭,所以大部分家长社会阅历不是很丰富,文化层次较低。上任三个月内,付细霞就遇到了数起告状事件:好几次家长把告状电话打到浏阳市教育局。付细霞发现有一类比较集中的问题,那就是部分家长对学校推行的教育理念有诸多不理解。
比如,很多家长赞同实施素质教育,但对学校开齐课程,有家长就认为:开那么多课程干什么,孩子哪有时间学习?考什么就学什么不更好吗?考场见分晓,仍是很多家长根深蒂固的观念。
又如,认为学校开展社会活动是“不务正业”,学校就是学知识的地方,你搞那么多活动干什么,那不是玩耍吗?
来自家长的问题堪称层出不穷。比如有一位家长向班主任提出随班听课的请求。这位家长是位公务员,她的孩子很调皮,最近在学校和家里表现都特别糟糕,于是她天天到校“陪读”监督,最后干脆要求学校给她一个座位。付细霞与这位家长进行了沟通,总算让她放弃了来学校“盯梢”的打算。
不久,俩学生打架,老师批评了其中一位学生,这位学生的家长是位在市场卖菜的小贩,“放下工作”便找到老师“理论”。据付细霞了解,批评孩子的老师只是态度严厉了些,并没有侮辱性的语言。学校立即做工作,劝这位家长冷静下来,换位思考。最终,家长承认了自己的鲁莽,连连道歉。
这一类事件让付细霞认识到,素质不够的家长,需要让他们了解教育;即便家长是知识分子,社会阅历丰富,但在教育问题上,却也可能欠缺常识。
“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老师中间一直存在这样的声音:抱怨某些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不配合。”付细霞不禁陷入深思:难道说这里的家长比较“多事”?为什么会有来自家长的问责?为什么会产生相互不理解的矛盾?
“家长无疑是最关心学校教育的,不应该变成学校的异己力量,更不应该是陌路人。一旦家长与学校的教育理念相左,我们怎么能顺利推进学校改革?其实,归根结底源于学校长期以来,把家长置于‘被配合的位置上。”付细霞说。
明道:把家长的力量引进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当事人”
记者:当学校是校长、老师的学校时,家长就必然站在对立面,诸多不领情;当学校是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共同的学校时,情况也许就不同了。
付细霞:在不少学校,我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班级开展校外活动时,在一部分有能力又有热情的家长协助下,搞得有声有色。这就说明,家长之中、社会之上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