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新经济形势下,服装产业急需改革和转型,高校作为输送专业人才的基地,在教育培养方面也面临着种种挑战,教学改革早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学生及教师两方面,重点分析目前高校中服装工程专业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并结合调查发现和工作体验,为服装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教学改革大趋势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高校;服装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对教师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要掌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要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到实践中来。但就目前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专业要求的培养目标都还未能完全达到。笔者通过跟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发现以下问题,并针对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希望对目前的高校教学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一、 学习兴趣不足

目前高校课堂上普遍存在“低头族”现象,学生对手机的兴趣远大于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学生的“低头”、“不互动”,致使很多情况下是教师一人在唱“独角戏”,课堂气氛的不热情,也让很多教师对讲课失去了激情。

通过跟学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导致学生对学习没兴趣的主要原因如下:

1. 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很多专业都不了解,“模糊”的填报使学生进校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有部分学生是调剂生,所以心理落差大,学习动力自然不足。

2. 部分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对目前的大学生活很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

3. 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觉枯燥,提不起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1. 就学校层面而言,可给学生充分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将专业的确认工作放在大二年级。在第一学年里,允许学生自主参加各专业的教学活动,通过试听环节让学生对各专业都有所了解,继而再结合自身特点,确定未来三年将要学习的专业。

2. 就二级学院而言,在给新生作专业介绍时,要把本专业的优势、就业前景、学习目标和要求讲明,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就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毕业观、就业观。

3. 就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手机的电量成正比,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课件内容要多元化,多图片少文字,多动态少静态,在视、听方面刺激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另一方面要增加课堂提问、讨论交流等互动环节的比例,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到课堂上。

二、 师生交流不够

目前高校内普遍存在的一种上课状态是:上课铃声起,老师开始讲课;下课铃声落,学生起身离开,很少有学生会主动留下来跟老师沟通交流,老师也不得不“转身”离开。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上课与被上课的被动状态,少了很多主动性的“人情味”。此外,因为现在很多课程都是大班授课,这就使得当一门课程结束后,老师还未能认识班级学生的一半,也不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的真实想法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教与学严重脱节。

针对以上问题,可进行以下改进:

1. 各专业分方向实行小班教学。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师生互动,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2. 实行导师制。从学生确定专业学习方向时,二级学院就给每个学生安排固定的指导教师,每个教师都有各自负责指导的学生,学生有任何关于专业学习的问题,都可以跟指导教師讨论交流。虽然这样可能会使教师们的工作量加大,但这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有很大帮助。

三、 实践能力欠佳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对实践能力有高要求的专业,但就目前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还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虽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十分常见,但力度欠佳,权责不够明确。一方面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堂学习任务多,在外实习机会少,且每次实习时间短,短期的实习并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另一方面,企业对学生的实习“不上心”,认为学生是来“走过场”,并未能将真正的实践技术教授给学生,学生也未能从实习中学到真本领。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可在实习单位指定校外指导教师,制定严格的实习计划,请指导教师配合学校监督执行。

2. 课程安排上可将一些课程“搬进”工厂或是企业,比如机械设备、营销类、工艺类等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直观把握的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了解市场所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除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外,目前高校内很多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高,学校应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出外实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

四、 师生比例不协调

师生比例不协调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辅导员和学生之间,一名辅导员所带学生过多,工作上量大但精度不够。

就像大班授课的弊端一样,班级人员过多会导致辅导员顾此失彼,很难顾及到每

上一篇 顺应供给侧改革,我国校服产业品牌化发展已成大势
上一篇 校服与“服育”, 离我们有多远?
本方链接: 1003/article/show_3832.html
PRODUCT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