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制备技术》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笔者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的优化和考核体系的完善几个方面对《生物制品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高专;生物制品制备技术;教学改革
一、 引言
《生物制品制备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本课程是针对生物制品生产与管理岗位所需的技能而设置的,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需的生物制品制备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初步具备独立开展岗位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与体会。
二、 基于实际生产所需设立课程教学目标
《生物制品制备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岗位工种职业技术课,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生物制品制备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独立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知识目标
掌握生物制品的基本知识与生产企业环境的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制品生产过程涉及的基本技术与知识;掌握预防类、治疗类、诊断类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掌握生物制品的质量检验知识;掌握生物制品的生产管理知识;掌握生物制品的运输、保存与使用知识;熟悉一些典型生物制品的制备过程。
(二) 技术技能目标
掌握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的洗刷技术与灭菌技术、菌/毒种选育技术、发酵技术、病毒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灭活技术、冷冻干燥技术;掌握各类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操作流程;掌握生物制品的理化检验与安全检验方法;掌握生物制品的效力检验方法;能运用生物制品制备技术的知识解决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运输和保存与使用等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三) 素质目标
培养生物制品生产工作者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培养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
《生物制备制备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该课程,学生需要首先学习《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基因工程制药技术》《细胞生物学》《发酵工程制药技术》《实验动物学》等前导课程。同时,《生物制备制备技术》最好能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同时开设,这样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制品制备技术的同时,能更好掌握和理解GMP,为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 优化教学手段
由于生物制品制备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仪器设备、生产条件等,是学校实训室无法完全满足;且药厂GMP要求比较严格,无法组织大批學生进入药厂生产车间参观;所以《生物制品制备技术》开展时无法进行完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而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需要调整教学手段,另辟蹊径,让学生在没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中也能较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一) 利用多媒体教学
播放相关教学视频,如生物制品制备中的企业环境的设立、病毒培养技术、冷冻干燥技术、加工技术、检验技术等,边看边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其理解理论知识。
(二) 聘请企业自身专家走进课堂
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外聘教师。根据其企业经验,深入讲解相应岗位要求、生产试验中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等。
(三) 丰富实验内容,培养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校内实验室现有的条件设置相关的实验课程。把每个实验内容确立为一个项目,以项目教学法开展。在明确了某个具体实验教学内容后,由每组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方法、明确分工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完成。通过这样的实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五、 改善考核体系
由于《生物制品制备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传统的以期末试卷成绩作为最终考核成绩是不合理的。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纳入考核体系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考核分为: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占40%,实验操作技能占30%,平时表现占30%。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的成绩;实验操作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验完成情况;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独立思考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等。
六、 小结
《生物制品制备技术》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手段,完善考核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