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陕西省保健用品产业现状与发展创新

保健用品是具有调节人体机能、增进健康和有益养生保健等特定保健功效的外用产品。作为一种新兴健康相关产业,其发展过程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在产业形成的早期,陕西就产生了以“505”和“三八妇乐”等为代表的享誉中外的著名企业,并取得辉煌的业绩,同时也有本世纪初整个产业跌入低谷萎靡不振的痛苦。近年来,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以监管与发展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坚持从两手抓起,修订完善了《陕西省保健用品注册管理办法》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标准,使其产业进入了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基本状况

1.品种情况。经统计,目前陕西共有348个保健用品品种,归类8个剂型,其中:(1)护垫:13个品种,占总数的3.74%;(2)洗剂:8个品种,占总数的2.30%;(3)功能服装:16个品种,占总数的4.60%;(4)保健袋:20个品种,占总数的5.75%;(5)保健枕:8个品种,占总数的2.30%;(6)喷涂液:22个品种,占总数的6.32%;(7)保健贴:259个品种,占总数的74.42%;(8)保健器具:2个品种,占总数的0.57%。

按照功能分类:(1)妇女卫生保健类:16个品种,占总数的4.59%;(2)改善睡眠、醒脑通窍保健类:17个品种,占总数的4.88%;(3)胃肠功能保健类:21个品种,占总数的6.03%;(4)改善微循环保健类:217个品种,占总数的62.35%;(5)眼部保健类:15个品种,占总数的4.31%;(6)皮肤保健类:24个品种,占总数的6.89%;(7)乳房保健类:38个品种,占总数的10.91%。

2.生产企业情况。(1)生产企业及品种分布情况。目前陕西共有保健用品生产企业77家,按区域划分,其中西安45家,占企业总数的58.44%,有品种191个,占品种总数的54.88%;咸阳23家,占企业总数的29.87%,有品种143个,占品种总数的41.09%;渭南有4家企业,6个品种,杨凌有3家企业,4个品种,汉中有1家企业,3个品种,商洛有1家企业,1个品种。西安、咸阳两市占到企业总数的88.31%,占到品种总数的95.97%,属于监管的重点地区。

(2)生产企业基本状况。目前,陕西77家保健用品生产企业多为民营和私营中小企业,且以小型企业居多,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很少,企业总固定资产一千万以上的企业13家,固定资产五百万以上的企业10家,且这些企业90%同时为药品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保健用品经营模式主要为传统的营销渠道,基本上都在药店进行销售。近两年部分企业在全国试点建立专营店,通过配合中医理疗的模式,开拓销售渠道,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受保健用品再注册和清理整顿的影响,2013年陕西省在生产的用品企业不足40家,年销售总额2800万元,其中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仅3家企业,其余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不足100万元。其中有5家企业共44个产品出口,涉及新加坡、台湾、菲律宾、俄罗斯、非洲等地区,年出口额约为200多万元。

3.近年来监管概况。2007年以来,陕西省局先后三次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保健用品整顿工作,对原有保健用品产品逐一核查,注销和淘汰了一批保健用品品种,不断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净化保健用品市场秩序。

4.全国保健用品的现状。目前保健用品国家尚无法律法规,属于地方特色产品,除陕西省外,目前只有吉林、贵州、青海等少数省份有此类产品。 从调研情况来看,吉林省依据政府令对保健用品进行依法管理,审批权为1年,产品有效期4年,届满后需要重新立法管理。吉林省现有保健用品品种325个,包括贴膏、喷涂剂、外用膏酊剂、外用保健粉剂、足垫、保健电子产品等。拥有保健用品生产企业69家,大型医药企业、保健用品专营厂和小型作坊企业各占三分之一。2013年在生产品种120多个,其中,通化万通药业、吉林一正药业集团、修正药业3家医药企业,生产的“万通筋骨贴”、“万通牌消肿止痛膏”、“一正消痛贴” 、“修正消痛灵喷剂”等产品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

二、存在问题

1.保健用品企业生产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不高。陕西省保健用品生产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良莠不齐,以小型企业居多。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生产车间一般在200㎡-300㎡,生产设备相对简单,技术水平不高。企业小而分散,缺少具有龙头作用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弱,行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随着保健用品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市场的逐渐成熟和规范,部分小企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2.企业质量管理意识淡薄,体系不完善。大部分保健用品企业与《陕西省保健用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管理相对滞后,没有建立有效运转的质量管理机构,没有建立系统的文件系统,缺少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购进、使用检验的记录,批生产记录不完整。

3.企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能力亟待提高。保健用品企业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的现象普遍存在,检验人员及熟悉保健用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人员流动性大,严重影响了保健用品规范化生产和产业水平的提高。

4.保健用品产品科技含量低,功能雷同,企业

上一篇 老年人为何总掉进“保健品”陷阱
上一篇 保健用品立法监管问题探究
本方链接: 1003/article/show_2766.html
PRODUCT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