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航运业经济飞速发展和不断深入,行业缺乏专业的管理类航运人才,尤其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管理类专业的航运人才。文章通过分析目前管理类专业航运人才需求特征,开发更加适合目标性跨学科合作的管理类专业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跨学科;管理专业;航运人才;课程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4211
1建构跨学科合作的管理类专业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跨学科是指糅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更加全面和完整的知识体系。现今,跨学科主要用于突破学科的界限,开设新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课程,以满足全方位人才培養的需要。
(1)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在以创新立国为战略的背景下,我们将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改革,要拓宽专业素质,丰富专业内涵。建立跨学科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实施这些政策的有效途径,为高校优化学科建设,促进职业转型提供了机遇。
(2)有利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素质。今天的就业市场面临着“招人难”和“就业难”的困境。高校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和岗位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因而,高校应当将社会适应性标准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标准。面对航运业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变,设置跨学科课程,培养复合型管理类航运专业人才就成为当下航运类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
(3)有利于大学资源整合。提高学校运行效率,跨学科教育放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思想和教条思想,打破纪律壁垒,削弱“专业”奇点,航运专业突出“管理”多元化特色,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加强跨学科交流。
2目前跨学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整合。航运类课程非常广泛,如科学、工程、法律、管理等学科,几乎每个课程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缺乏整体优化,课程设置过于学科化,而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结以及各学科在管理类航运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无法突出重点学科,专业必修知识和选修课程比例不协调,必将导致整体失衡。可结合学校的航运专业特点,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和最前沿的最新成果,开设一系列专业选修课拓宽学生的思想观念、深化对学科的理解主题课。
(2)课程内容重复。航运专业的课程范围过于广泛,教学内容庞杂,以至于不同年级的课程存在较高的重复学习情况,这导致学生学习负担重、难以抓住课程重点,浪费教学资源。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再拥有实地学习的机会,无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因而,应当加快课程设置的改革,将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学习的知识分类,并且制定恰当的学习时间表,为学生节约更多的时间来提高企业实践能力。
(3)缺乏迈向国际化的课程元素。航运管理人员应具备相互沟通的能力,例如应具备专业的英语对话能力,使航运管理专业人员成为国际化人才做准备。从调查统计分析来看,超过30%的毕业生认为英语水平已成为最大的求职和就业障碍。考虑到航运业的国际性质,业务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英文,而很多航运专业的课程设置者认为管理类航运人才并不一定都需要具备外语能力,因而将外语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这不利于国际化管理类航运人才的培养。
3跨学科合作的管理类航运专业课程的探索方向
加大航运课程培养体系改革力度,培育高素质人才。在实施航海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培养和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目标,通过对工程师的基础培训,使其满足行业和人类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中,以高等工程教育为框架,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岗位要求的特点。打破传统管理类航运人才教育思想,必将合理确定港航专业人才标准和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站在海事教育中是科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终身教育”观点。
(1)明确职业培训目标。目前,内地航运管理的培训目标较为抽象,不利于专业发展、课程设计和学生自主认识。建议大学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校特点和社会对航运管理人才的需要,参考国外和中国香港院校,从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及学习成果等多个层次来制定高校培养跨学科合作的管理类专业航运人才的标准,并使得教师、学生和企业培训者明确这一标准,从而集中各方力量,达到培养优秀航运人才的目标。
(2)深化课程知识的深度。与外国和中国香港的大学相比,目前内地本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课程知识浅、重复性高、教学方法单一等。因此,建议高校应结合航运专业的特点和管理类人才的培育涉及的学科,改革课程设置,系统地理清专业课程应当学习的学科和知识,深化跨学科的课程知识,并简化课程数量,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系统。与外国大学相比,内地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更加丰富,但学生实践的评估制度缺乏完善的评估体系。外国和中国香港的学生从实践教学课程中获得培养并提高学习能力、从实践中和学生自身对三个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评估。而大陆教学实践的评估往往只是一种形式,缺乏类似的理论教学评估程度的评估制度,所以大陆高校需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