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造纸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对于造纸工业而言,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是有效解决其环境问题的关键手段;现阶段,我国对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构建循环经济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造纸工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对造纸工业特点予以简述的基础之上,围绕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造纸工业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349-02

前言

市场对纸质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使得造纸工业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战略提出的背景之下,对于造纸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环境友好方面的要求。循环经济模式是造纸工业摆脱传统粗放型生产模式的必然结果,构建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

一、造纸工业的基本特点

造纸工业的基本特点是构建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与其他工业产业相比较而言,造纸工业的基本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造纸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其与林业、化学行业、机械行业、农业和出版印刷等行业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其次,造纸工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设备的技术先进程度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其在市场中的主要竞争力因素;再次,造纸工业在生产过程中煤炭和水等资源消耗量巨大,在制造业行业中居于前列;最后,造纸工业的生产还会排放大量污染物,相关研究发展,其中的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居于各工业的首位。其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以上特点。

二、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

其一,科学性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学理论、生态学理论、统计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各方面情况及其之间的联系能够实现客观的反映,同时还应保证不同评价指标计算的准确性。其二,全面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层级的各指标均能够涉及到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绩效中的各个环节,并对会对其绩效产生一定影响的动态变化因素予以综合考量。其三,独立性原则。应保证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在概念上的独立性,避免出现意义重复或相近的指标,从而实现对模式运行做出合理的评价。

(二)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

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構包括领域层、要素层、指标层以及目标层等基本层次,各层次指标的设定结果及功能如下:

一,领域层指标:其所代表的是循环经济模式的实际发展能力,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而是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的双赢,因此要考核经济、资源、环境三个领域的发展水平以及为了达到双赢的目的所采取的保障措施状况,将这四个指标作为核心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总体实际运行情况和效果予以综合呈现,也可以说领域层指标是造纸工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最终评价结果。

二,要素层指标:要素层指标是经济、资源、环境和保障等领域层指标的分解,力图包含各领域的要素,从而全面地体现各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领域的重要要素是作为发展重要动力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保障的产品质量,因此设置经济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两个要素层指标来评价其水平;资源领域主要考虑的循环经济模式要素是生产所消耗的资源的结构、资源的利用程度及循环利用程度,因此设置原材料结构、消耗资源强度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三个要素层指标来评价资源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环境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状况要考虑正常生产排污的水平和对排污物的处理水平,因此,分别设置排放污染强度和控制污染水平要素层指标来评价两方面的状况;保障领域的循环经济模式要素主要是管理类措施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因此设置系统创新、行为管理、基础设施等要素层指标进行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水平的评价。

三,指标层指标:指标层指标是对要素层指标的进一步解构,且各类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体现出造纸工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状况。经济领域中的经济效益要素指标用销售额增长率来评价,产品质量要素指标则用产品达标率来评价;资源领域的原材料结构中用木浆占原料的比例来评价产品的资源利用品质,用原料自给率来评价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消耗资源强度则用单位产品总能耗、单位产品总水耗、单位产品净水耗量三个指标来评价造纸业主要消耗的三种资源的强度,从而体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3R”原则的体现程度,根据造纸业生产的特点,资源循环利用率用碱回收率、回水再利用率、固废综合利用率来综合表征;根据造纸业生产中三废排放的特点,环境领域的排放污染强度要

上一篇 英语广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一篇 论新《广告法》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本方链接: 1003/article/show_3584.html
PRODUCT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