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死亡率高、预后差、多见于老年人等特点,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西医在对症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基础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有致心律失常等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时具有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等特点。文章针对国内中医药治疗慢性肺心病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中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6..02
CPHD简称肺心病,即因为胸廓、支气管-肺部组织或是肺部血管出现病变,使得肺部血管本身的压力升高,形成肺部动脉型高压,从而引起右心构造同功能转变的一类病症[1]。祖国医学把其分属到水肿、肺部胀气、痰饮、气喘、心悸一类范畴内。必须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权衡痰浊、瘀血、水饮各种病理因素之轻重缓急,并用益气活血化瘀、利水渗湿、祛痰化饮等治疗方法方能提高肺心病治疗的疗效。
1 中医治疗方法
1.1 益气化瘀、温阳利水法
史锁芳教授依据自身长时间的经历,汇编出了“益气清瘀、温阳通水方”[2](葶苈子、党参、苏木、汉防己、生黄芪、制附片、炒白术、茯苓、桑白皮等)对这一病症加以治疗,不单顾及到肺部、心脏、肾、脾虚衰这一本,还顾及了水、痰、瘀这几类病理原因,于临床内收获了较优的成效。
1.2 益气活血法
此病的病因乃久病肺虚、感受外邪,病机为痰浊、瘀血、水饮互结,致肺气不利,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故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此病的病因病机加用了“益气活血方”(由黄芪、葶苈子、苏子、桔梗、杏仁、桃仁、赤芍、三七等药物组成),以奏益气活血、化痰平喘之效。
1.3 活血化瘀法
瘀血证在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已普遍存在,并对肺心病的恶化起了关键作用。故在治疗本病时,在中医辨证之基础上,将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整个疾病治疗之中,且都获得了良好疗效。
1.4 活血利水法
在常规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基础上,利用活血利水之法,方选血府逐瘀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现代药理证明:血府逐瘀汤有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心功能,抗缺氧,改善血液流变性及微循环,镇痛,抗炎,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可有效改善慢性肺心病心衰所引起的肺小动脉管腔狭窄,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微循环血流淤滞等高凝状态;苓桂术甘汤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有较强的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作用,并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疗效观察证实该法效果确切。
2 经方验方在肺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2.1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
运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与西医治疗相比,能够明显提高慢性肺心病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3]。
2.2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痰热清注射液
瓜蒌薤白半夏汤可以去痰宽胸、行气消郁,运用到痰盛瘀阻一类的胸部痹证内。痰热清注射液本身的关键成分即黄芩、山羊角、熊胆粉、连翘、金银花,可以清热去毒、清痰止咳。探究指出了本品具备清痰、阻碍细菌、散热、抵抗病菌、抵抗炎症、止咳一类功效。临床方面的探究指出痰热清注射液可以阻碍血小板凝聚、改进肺部相关的微循环、改进血液本身的高凝状况,可以扩充肺部的细小血管、提升肺部血液总流量,辅助运用到对肺心病急性发作具备较优的治疗成效。
2.3 实脾散合五皮饮
实脾饮系针对脾肾阳虚不能制水,水泛溢肌肤的阴水证而设,有温阳利水之功;五皮饮由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五种皮组成,以健脾利水渗湿为主。二者合用乃从脾肾论治,兼顾助心行血,温阳宣肺利水,如此使阳气得升、血脉得通、水气得化、小便自下、痰瘀互结可解,故收效甚捷。
2.4 血府逐瘀汤
高黏血症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甚为多见,而高粘血症于中医相关范畴内分属到瘀证,所以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要实施活血清瘀这一治疗。血府逐瘀汤由四逆散、桃红四物汤加牛膝和桔梗组成,是化瘀通络之代表方,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其功效在临床早已得到证实。在西医这一常规相关治疗前提下增加血府逐瘀汤,能够很好地改进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该研究显示血流变学相关指数、心功能、肺功能的相关指标均被显著改善。
2.5 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真武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用于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以温阳益气、化痰利水、活血化瘀。经治疗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均较前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
3 中药提取物在肺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3.1 参附注射液
温阳益气是治疗此病的重要原则。运用中药提取物参附注射液,调整患者整体机能状态。参附注射液即由附片、红参经过提炼以构成。附片能够返阳救逆,同时还可以增加脾肾阳气;红参能够补足元气,补肺,健脾,二药一同运用,具备“返阳救逆、提气固脱”之功能。静脉滴注此药物可直达病所,发挥“温阳益气 ”调节患者脏腑机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以达到治疗